欢迎登陆菏泽市中康职业培训学校官网 投诉电话:0530-7394931
中康职业培训学校
日期

主页 > 新闻动态 > 学校新闻 >

我要把中医带到非洲去,来自西非马里的首位外

发布时间:2018-09-10 00:00

今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吸引了来自52个非洲国家27个国际和非洲地区组织的代表,其中,有一个人的履历很特别。

 

你可能并不认识他,但他对中国却很熟悉,

他是迪亚拉来自西非马里共和国,是首个取得中医博士学位的外国人

这位来自西医世家的中医博士,从小受到父亲耳濡目染。

1984年,这位学霸从马里医学院毕业,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被马里政府选派到中国进行深造。

来到中国以后,他被中医文化吸引,

凭着执着的努力,他不仅克服了语言难关,说上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还能听懂四川话和粤语。

从中医学士到中医博士,这个过程艰苦而又漫长,

曾经,他为了找准中医穴位,经常研究骨骼模型到深夜。

学成之后,迪亚拉成为一名中医大夫,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中医院老年门诊工作。

工作之余,他还是一名志愿者,穿梭于中国西南山区的偏远乡村,为百姓带去当地亟需的医疗技术和中医培训。

这些年来,他在四川、云南、湖南、青海等多个地区,参与培训了超过5000名乡村医生。

因为中医他与中国结缘,更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1997年,他与一位成都姑娘结婚,如今,他们19岁的大儿子以勒即将上大学,10岁的女儿尼西早就可以熟练背诵《大学》《中庸》,迪亚拉正盘算着教女儿《黄帝内经》。

迪亚拉与家人合影

在迪亚拉心中,中医是古老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可以造福非洲人民的良方,他希望可以将中医与非洲传统医学相结合,帮助非洲更好地利用植物药用资源。

迪亚拉对非洲医疗的愿景,也是中国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未来,中国将优化升级50个医疗卫生援非项目,重点援建非洲疾控中心总部,为非洲培养更多专科医生。

迪亚拉:怀着中医梦的非洲人

一根银针,至微至轻,却承载着医德至重,凝聚着一位非洲籍大夫的牵挂与梦想……

在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大庄卫生院,来自西非国家马里的中医学博士迪亚拉·布巴卡尔正为一名患者做针灸治疗。他边按压病变腰椎,边用略带南方口音的普通话与患者闲聊,随即快速进针,并向身边的实习生演示取穴要领和针刺手法。

这一刻,人们眼中只有医患和师生,全然忽略了国籍与肤色的差异。20多年来,迪亚拉在中国西南边陲的贫困山区投身义诊、扶贫等公益事业,成为当地人熟知的“迪老师”“迪大夫”。

针行万里 医道苦旅

迪亚拉1964年出生在马里的一个医生家庭。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援非医疗队把中医带到了迪亚拉的故乡,针灸、拔罐等“道具”让少年迪亚拉感到新奇。

“小时候,看到中国医生用一根银针就能治病,很神奇,”迪亚拉说,“或许,那时候心里就埋下了中医的种子吧。”

大学毕业后,迪亚拉子承父业,做了一名全科医生。1984年,他获得政府奖学金,与其他11名同学一起飞越万水千山,来华进修。

“我是这批人里唯一选学中医的人,当时属于另类。”他回忆道。

很快,迪亚拉为这个选择付出了“代价”。在广州中医学院,会说普通话的一年级新生迪亚拉却陷入语言不通的困境。“老师用粤语讲授中医古文,结果啥也没听懂。”他说,“考试挂科,感觉天要塌了。”

高等中医求学之路十分难行,除需掌握实操技能外,还要领悟中国文化、历法、哲学等。班上多数外国留学生陆续退学,迪亚拉选择了坚持。

学粤语、背词典、啃古医书、跟学霸交朋友……迪亚拉苦读八年,最终完成本硕阶段教育。随后,他又赴成都中医药大学,主攻针灸方向博士学位,并于三年后出师。一根银针,勾画了迪亚拉11年的中医求学轨迹,也牵引他在中国安家立业,开启一段别样的中医人生。

医者仁心 善行无疆

“有个非洲人生病去看中医,医生一看就说,哎呀,你印堂发黑,大事不好……我们可不能做这样的庸医。”在大庄卫生院会议室,迪亚拉为50多名村医授课,语言诙谐直白。

“迪老师教的外治技巧和经方,好学实用,”大庄卫生院院长王进峰说,“他知无不言,尽心得很,大伙儿都不拿他当外人。”

迪亚拉也不拿自己当外人。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他的足迹遍及云南红河、怒江等地偏远山区,累计培训村医数千人,广泛开展义诊,诊疗对象不乏麻风病、结核病、艾滋病患者。他还累计筹集价值逾千万的扶贫财物,时常自掏腰包扶弱济困。

“不管病人患什么病,路有多难走,迪老师从不躲,”迪亚拉多年的朋友郭永健说,“为贫困村打井修路,为病人捐资建房的事,他也都干过。”

常年奔走于贫困山区,每当遇到难处,迪亚拉总会想起教过自己的中医老师和援非医疗队的中国大夫。

“老师们把独到见解、技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中国大夫深入疫区,为非洲民众解除痛苦。他们是我最敬重的人,”迪亚拉告诉记者,“医者,乃仁术。我相信,行医和行善是同一件事。爱心无国界,慈善无国界,中医无国界。”

中医“出海” 以梦为马

“我们中医讲究治未病,强调整体治疗,”一讲到老本行,迪亚拉难掩兴奋之情,“中国已经开始实施中医药法。中医今后一定有大发展,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这次迪亚拉授课的开远市大庄卫生院就是试点。近些年,开远市5个乡镇卫生院先后设立了中医馆。

“偏远乡镇都建起这么好的中医馆,他们动作真快!”迪亚拉由衷感叹道。

谈到中医“走出去”,迪亚拉说,中医体现了东方人的世界观、宇宙观,与西医的理论框架截然不同。中医要走向世界,应首先澄清与西医的差异。

“我一直想在非洲开中医院,过去没条件实现,现在机会来了,该考虑落实了。”迪亚拉所言的机会,包括中国政府推动中医“出海”的措施。

2016年2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其中明确指出“支持中医药机构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中非医疗合作历史悠久,非洲人对中医接受度高,非洲是中医‘出海’的理想目的地,”迪亚拉说,“把中医院开到非洲去,这是我的中医梦、中国梦,也是我的非洲梦。”

迪亚拉博士的四个故事

2018年5月19日,迪亚拉博士出席四川省中医药适宜技术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四川省首届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传承与研究发展论坛,论坛中迪亚拉博士分享了四个自己与中医适宜技术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

他当时服务基层的时候,一个基层书记脑溢血,基层医院无法治疗,迪亚拉博士找到她,指导一位村医为她进行中医针灸治疗,一个星期症状得到改善,一个月以后可以用拐杖走路。迪亚拉博士解释到,都是这位村医进行治疗,他仅提供建议参考,最后这位女干部疾病恢复很好,这位村医也获得了优秀云南优秀村医。

第二个故事:

迪亚拉博士展示了一张感谢信

故事发生在他从成都回昆明的火车上,这位患者青霉素过敏,满身皮疹,呼吸困难。正常情况下西医很好解决,但当时在列车上,听到广播赶来的还有华西两位博士生,昆明医学院两位硕士生,在没有药品的情况下西医医师们无能为力。迪亚拉博士凭借随身携带的针具对他进行了针灸治疗。四关配合曲池,十五分钟以后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半小时以后所有症状消失,之后患者发来了这封感谢信。

第三个故事

同 样也是在火车上,这次不同的是三位病人,同时有趣的是同样也有三位博士生,一位护士,相同的也无能为力。迪亚拉博士同样也是采用中医适宜技术配合护士同时为三位患者进行治疗,通过一段几个小时的治疗,三位患者的症状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第四个故事

发生在他的老家马里,故事中迪亚拉接手的病人是他以前的一个西医朋友转诊的。当初这位朋友是与迪亚拉博士一起来中国学习,然而他们一个选择西医,一个选择中医,从此好朋友变“敌人”。

但西医朋友对这位患者无能为力只能求助迪亚拉,患者是位怀孕三月的孕妇,长期打嗝不止。针对这位患者,结束学习中医没多久的迪亚拉博士凭借自己的临床经验,运用针灸,施针定喘穴,十五分钟后打嗝停止,从此这位西医朋友对迪亚拉的中医刮目相看。

同时论坛的结尾,迪亚拉博士也介绍中医适宜技术不仅具有比较显著的疗效,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同时也可以弥补年轻医师辩证的不足。有趣的是迪亚拉还透露了一点趣闻,也是中医的适宜技术让他得到丈母娘的好感,顺利成为中国女婿。

术精,德高,是迪亚拉为人称赞和敬佩的地方,而今,在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有着博士后学位,“妙手神医”之称的迪亚拉,每天总有患者从各地寻他而来,直接找到他的办公室,执着地要找他看病。迪亚拉无论再忙,也没有不耐烦过,总会悉心问下病情,再解释下瞧病挂号的医院流程。别人问他周末或者下班都忙些什么,迪亚拉愣了下,仔细想了想,发现,“我好像很少有没有病人的时候……”

中康职业学院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菏泽市中康职业培训学校   鲁ICP备1803368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