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望诊,主要是对病人从全身或局部的、以及排出物观察,诊断病情的方法,尤其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医认为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形神兼备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它通过目光神态、面部表情、形体动作、语言气息、反应能力等表现出来。望神要分清得神与失神、
假神。
1.得神:病人目光灵活、明亮有神、语言清晰、神志清楚、呼吸调均、肌肉润泽、大小便控制自如。说明病人脏腑功能不衰,即使有病也会
预后良好。
2. 失神:病人目光迟钝、无光彩、瞳仁呆滞、
面色晦暗、
呼吸异常、肌肉消损、反应迟钝、甚至神志昏迷、或突然昏倒。说明病人脏腑功能衰败,病情重,
预后不良。
3.
假神:病人突然精神转好,
颧红、两眼突然有光,但眼球呆滞不灵活,食欲增加。这是垂危病人将要死亡的表现。
望面色
正常人的面色红润光泽,表现人体气血充盈、脏腑功能旺盛。病人的面色由于疾病的原因可使皮肤发生异常变化,称为“
病色”,病色一般分为青、赤、黄、白、黑五种。
1.
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证、小儿惊风和肝病。表明经脉瘀阻、
气血不通。
2.红赤:主热证。是血液充盈于皮肤脉络的表现。当人体热盛时,血液运行加快,面红赤。满面通红者属实热证,慢性病中出现两颧嫩红,常有低热、自己感觉发热则属
虚热证。久病病人,面色苍白时红时消,属真寒假热危重证。
3.黄色:主
湿证、虚证。面色淡黄无光泽是脾胃气虚,
气血不足所致。面色黄如桔皮,眼白发黄为湿证。面色黄而消瘦者,多见于胃病虚热;黄而色淡者属胃病虚寒。
4.白色:主虚寒证、
血虚证。虚寒证
面色白而浮肿。血虚证面白而消瘦。这是由于气血不足不能养荣机体的表现。面色突然苍白、出汗量多、四肢冷是阳气虚脱,或失血过多的急症。面部白斑或白点常见于肠道寄生虫的病人。
5.黑色:主肾虚证、
寒证、痛证、瘀血证、水
饮证。寒证、痛证、瘀血证由于
肾阳虚衰,水饮不化,血行不畅,故面呈黑色。眼眶周围发黑为痰饮证。
中医康复理疗、健康管理师,小儿推拿师,视力康复,针灸师,生殖健康管理师,保健按摩师、茶艺师正在报名中
报名电话:0530-----5337177
0530----5802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