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菏泽市中康职业培训学校官网 投诉电话:0530-7394931
中康职业培训学校
日期

主页 > 新闻动态 > 学校新闻 >

中医望诊--望色

发布时间:2020-12-11 08:43
        望色是通过观察面部与肌肤的颜色和光泽,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望色以望面部气色为主, 兼顾肌肤、口唇、爪甲等。
 
        皮肤色泽是脏腑精气血外荣之象,其中血液盈亏与运行情况反映于皮肤颜色,而脏腑精气盛衰则主要体现于皮肤光泽。五脏六腑精气充盛,气血畅达,通过经脉滋养肌肤,上荣于面,其色泽明润含蓄;若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足,皮肤色泽会出现相应变化。故望色可推测脏腑气血盛衰,辨别疾病的性质及判断预后。

        望色时应注意:一是注意观察分辨常色中的主色与客色,以避免与病色混淆;二要注意部位与色泽合参,以整体观为指导,对错综复杂的病情进行分析;三是注意色泽的动态变化,以推测疾病的发展和预后;四是注意光线、饮食、睡眠、情绪等对肤色的影响。
        由于面部血脉丰富,又为脏腑气血所荣,故重点叙述望面色。望面色包括常色与病色两个方面。
        1、常色 常色即人无病时的面色。常色的特征是光明润泽、含蓄不露。光明润泽为色有神气, 含蓄不露为色有胃气。常色是人体脏腑功能正常、精气血津液充盈的表现。
常色因人而异,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四时、气候、环境、职业等不同,常色又有主色、客色之分。

        (1) 主色:是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面色,也称正色或本色。主色具有种族特征,我国正常人的面色为黄红隐隐、明润含蓄,但因禀赋等原因可形成偏白、或偏黑、或偏黄、或 偏红、或偏青等差异。
        (2) 客色:是指随生活环境以及劳作等因素而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称为客色。人的面色随昼夜四时、气候等变化也会有所改变。如四时之变,春稍青、夏稍赤、长夏稍黄、秋稍白、冬稍黑,但均不离黄红隐隐、明润含蓄之本色。此外,因职业、劳逸、情绪、运动等导致面色的短暂改变,亦属客色范畴。
        2、病色 病色即疾病状态下面部色泽的异常变化。病色的特征是色泽晦暗枯槁或显露,或独见一色而失红润。常反映机体脏腑功能失常,或气血阴阳失调,或精气外泄,或邪气内阻等病理变化。
观察病色关键在于辨别五色善恶及五色主病。

        (1) 五色善恶:凡五色光明润泽者为善色,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血未衰,预后良好;凡五色枯槁晦暗者为恶色,提示病情深重,脏腑精气衰败,气血阴阳亏虚,胃气已竭,多预后不佳。察五色善恶时,不论何色,皆以病色明润含蓄还是晦暗暴露为区分要点。
        (2) 五色主病:五色即青、赤、黄、白、黑,五色变化见于面部,可反映不同脏腑的病变及病邪的性质。
        ①青色:主惊风、寒证、痛证、瘀血。为气血不通,经脉瘀阻所致。
主惊风:小儿于眉间、鼻梁、口唇四周出现青灰色,是惊风先兆或发作。
主寒、痛、瘀:面色多见青白、青紫或青黑晦暗。多由于外感寒邪,寒性凝滞,气血不畅; 或阳气亏虚,气血瘀滞,经脉不利。“不通则痛”,临床多伴有疼痛。

        ②赤色:主热证。为血液充盈于脉络所致。
面色红赤或满面通红,多见于外感发热或脏腑阳盛之实热证,热盛则血行疾速,脉络扩张而充盈,故见赤色;两颧潮红为阴虚阳亢之虚热证;若面色苍白,忽见颧红如妆、游移不定,多见于久病重病之人,为虚阳浮越于上的“戴阳”证,属危重证候。

        ③黄色:主虚证、湿证。与脾虚气血化源不足,或脾虚湿蕴有关。
面色淡黄无泽,枯槁无华,称为萎黄,是由脾胃气虚,气血不足所致;面色黄而虚浮,称为“黄胖”,为脾失健运,水湿泛溢肌肤所致;若面目肌肤倶黄,称为“黄疸”,其黄色鲜明如橘皮者,属 “阳黄”,是湿热熏蒸,胆汁外溢所致;黄色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为寒湿郁阻,气血不荣所致。

        ④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为气血不荣,脉络空虚所致。
面色苍白无华,是失血证或血虚,为血脉空虚所致;面色咣白为气虚;面色白而无华、略带黄色为脾虚,为气血倶亏;若暴病突现面色苍白,常为阳气欲脱。寒证伴有剧烈疼痛时,亦可见面色苍白,是阴寒凝滞,经脉拘急所致。

        ⑤黑色:主肾虚、寒证、瘀血和水饮。是阳虚寒盛、气血凝滞或水饮停留所致。
面黑多属肾病。肾阳虚衰,则阴寒内盛,气血凝滞,血脉瘀阻,水饮不化,而面见黑色。面黑而浅淡,为肾阳衰微;面黑而干焦,多为久病肾精亏耗;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属瘀血;目眶色黑,常为肾虚水泛之痰病,或寒湿下注的带下病。
五色主病,虽有上述规律,但临床不可过分拘泥。
                                                                                         本文内容来源网络,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删除。
中康职业学院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菏泽市中康职业培训学校   鲁ICP备1803368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