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菏泽市中康职业培训学校官网 投诉电话:0530-7394931
中康职业培训学校
日期

主页 > 新闻动态 > 学校新闻 >

治疗小儿厌食常用这2张方子!

发布时间:2021-12-03 11:08

案例一:小儿厌食

(胃腑热甚,受纳失职证)

 

 

张某,女,5岁。1999年11月8日初诊。

 

主诉:纳呆纳差、大便干结1个月。

 

11月8日初诊:家长诉说小女生性好动,平素喜食生冷饮食,近1个月来纳呆纳差,大便干结、几日一行,服用“江中消食片”等药,效果不显,故来诊治。于己百诊之,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中医辨病辨证:纳呆(胃腑热甚,受纳失职证)。

 

中医诊断:小儿厌食症。

 

治则治法:清胃通腑降气,消食导滞开胃。

 

主治方剂:验方清胃增食煮散。

 

中医处方:黄芩10g   黄连6g   焦栀子10g   陈皮10g   砂仁6g   焦山楂15g   炒麦芽15g   神曲12g   莱菔子15g   枳实10g   玉片10g   公英20g


上药粉碎,分装于4个纱布袋中,沸水冲泡或冷水煎煮后服用,1袋/次,4袋/日。

 

11月12日复诊:服上药4剂,纳食增加,大便变软、一日一行,舌红减轻。加鸡内金15g,再服6剂,纳食复常,大便自调,舌淡红、苔薄白,病告痊愈。

 

 

 
 

按  语

 
 

小儿厌食症,古代虽无专门论述,但医籍中提到的“厌食”“不思饮食”“不嗜食”等都与本病颇相类似。

 

不嗜食、厌恶进食、不思饮食实则均为食欲减退,故于己百认为小儿厌食症应属中医“纳呆”“纳差”的范畴。

 

《订补明医指掌》认为:“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幼科发挥》更是明确指出:“儿有少食而易饱者,此胃不受、脾之不能消也。”因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气主降、脾气主升,脾胃纳运结合、升降相因,食欲才能正常、消化功能也才能和谐。

 

所以喂养不当、饮食失节,或先天不足、多病久病导致脾胃运化失健,即可引起小儿厌食症。

 

胃为腑、属阳土,脾为脏、属阴土,胃病易实易热,脾病易虚易寒。观之临床,小儿厌食症常由胃热、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或脾虚、中气不足、脾胃纳运失调引起。

 

于己百认为,该患儿多由喂养不当、饮食失节所致,如家长溺爱、片面强调给予高营养滋补食品,而肥甘厚腻之品有缓滞的致病特性,易于发生脾胃之气升降阻逆、郁久化热的病理改变;小儿平素贪吃零食尤其是辛辣煎炙食品,致使胃腑热甚、耗伤津液而引起胃热郁结、腑失通降。

 

应予验方清胃增食煮散(黄连解毒汤、小承气汤为主加减)清胃泻热、降气导滞、消食开胃,可取满意疗效。

 

临床常用加减:嗳气,加代赭石20g,降气除嗌;脘腹胀满,加木香10g、白芷12g,行气散郁;苔黄腻者,加藿香10g、薏苡仁15g,化湿醒胃;便秘较甚,加大黄(后下)6g,通腑泄热;胃热较甚,加公英30g、连翘30g,清解胃热。

 

案例二:小儿厌食

(脾虚气弱,运化失调证)

 

 

王某,男,6岁。1998年1月8日初诊。

 

主诉:纳呆纳差,懒言少动1个月。

 

1月8日初诊:家长代诉患儿1个月前患急性胃肠炎治愈后纳呆纳差、纳谷不香,渐次出现懒言少动、头晕头痛、大便稀软不成形,服用中西药物,疗效不显,所以特来于己百处治疗。刻诊:神情淡漠,面黄肌瘦,舌淡,脉沉细。

 

中医辨病辨证:纳呆(脾虚气弱,运化失调证)。

 

西医诊断:小儿厌食症。

 

治则治法:补脾益胃,升清降浊,开胃醒脾。

 

主治方剂:验方健脾增食煮散。

 

中医处方:黄芪20g   党参12g   白术10g   茯苓12g   炙甘草10g   陈皮10g   砂仁6g   炒麦芽15g   焦楂15g   炮姜10g


上药粉碎,分装于4个纱布袋中,沸水冲泡或冷水煎煮后服用,1袋/次,4袋/日。

 

1月12日复诊:服药4剂,纳食增加,大便成形、一日1次。但食后脘腹稍胀,去黄芪,加木香10g、鸡内金15g,再服4剂。

 

1月21日三诊:服上药4剂,纳食复常,脘腹不胀,大便稍软。家长又令患儿服药4剂,诸证皆消,疾病痊愈。于己百嘱家长注意患儿饮食,调养善后。

 

 

 
 

按  语

 
 

厌食症是小儿时期极为常见的消化功能紊乱症,以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为临床特点。

 

引起厌食的原因比较复杂,于己百认为该患儿多因病后失养、元气大伤,或先天不足、禀赋虚弱,导致中气不足、脾胃纳运失调。

 

患儿除食欲不振外,其他症状多不明显,预后亦属良好。但厌食情况长期得不到改善,可并发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导致抵抗力降低,又容易罹患他病。故临证多见食欲不振,纳谷不香,多食则脘痞腹胀,懒言少语,喜静不动,大便溏薄或有飧泄,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弱等。

 

于己百认为,该患儿应予验方健脾增食煮散(香砂六君子汤加消食开胃之品而成)。香砂六君子汤(去半夏、木香)出自《古今名医方论》,具益气化痰、行气化滞之功,主治脾胃气虚、痰阻气滞所致呕吐痞满、不思饮食、脘腹胀痛、倦怠乏力、形体消瘦等。

 

于己百取本方之“四君子”益气健脾,以治病本;陈皮、砂仁行气导滞、开胃醒脾,以治病标;更有鸡内金、焦楂消食开胃,以散食邪,特别是白术与鸡内金组成的对药健脾益胃、促进纳运,是治疗脾虚纳呆的最佳配伍,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曾谓“用鸡内金为脏器疗法,若再与白术并用,为消化郁积之要药,更为健补脾胃之妙品,脾胃健壮,益能运化药力以消积也”。

 

所以全方合用,即具健脾益胃、消食化滞、增强纳运的综合功效,因此“脾虚型”小儿厌食症服之有效。

 

临床常见加减:脘腹胀满,去炙甘草,加木香10g、香附10g,行气除胀;便溏泄泻,加炮姜10g、焦楂15g,温中、健脾、止泻;病在夏季或夹有湿邪而苔腻者,加藿香10g、扁豆15g、陈皮10g,清暑化湿、行气开胃;易于出汗,加黄芪20g、桑叶15g、浮小麦15g,益气固表、敛汗止汗。

中康职业学院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菏泽市中康职业培训学校   鲁ICP备1803368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