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是中医的一个概念,又称湿邪、湿气。《湿气论》云:“盖闻坤土主湿,湿土寄旺四季,而春夏为甚,季夏为尤甚。湿生于土,本气属阴,阴为寒湿,后乃渐化为湿热”。俗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祛,湿邪之气,最为伤人”。
一个人长期被湿气困扰,湿气会久蕴化热,这就是医典上所说的“热”。身体受热之后,会出现非常多类似上火的症状,如:大便不成形、眼睛红肿、口角糜烂、尿黄、牙痛、咽喉痛,头晕,头发油腻,口干口苦,皮肤油腻......
很多上班族因为工作的原因,几乎不睡午觉,殊不知,睡好午觉能让我们的身体更轻盈,精力充沛地投入下午的工作。过度劳累容易耗伤气血,气血不足会进一步加重水湿内停。
有的白领经常晚上加班,非加班人群也会吃宵夜、娱乐,夜生活延长,导致昼长夜短。夜间睡眠时间往往不足,因此午睡也就显得更加重要。
可以选择多吃一些健脾利尿的食物,比如苋菜、扁豆、冬瓜、薏仁、绿豆、西瓜等。
苋菜性凉味甘,它富含易被人体吸收的钙质,也有解毒清热、通利小便、补血止血的作用。
扁豆有滋补强壮、补脾益气、消暑化湿以及利水消肿的功效。
薏仁是一种营养平衡的谷物,因其容易被消化吸收,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减少胃肠负担的作用,可以健脾除湿、增强肾功能。
排水还应少吃食盐,人体摄入的盐分主要通过肾脏排出,当食盐太多或肾脏有病变的时候,就不能及时将摄入体内过多的钠排出。
血液中钠离子浓度升高时,较多的水进入血管,极易产生水肿。若无明显排汗过多的情况,应低盐饮食。
特别是中老年人食盐摄入应少于普通人的摄入量,有肾脏疾病的人群更应严格控制食盐摄入量。
营养价值很高,被誉为“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既可佐餐食用,又能清暑利湿。薏米营养丰富,微寒而不伤胃,益脾而不滋腻。
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
是一种很好的滋补食物,它可以有效的祛湿健脾,同时也可以固肾止泻。
芡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又名鸡头米,历版《中国药典》均有记载,为睡莲科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芡的干燥成熟种仁,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的功效,主治梦遗、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
素有“水中人参”和“水中桂圆”的美誉。
中医认为,玉竹补而不腻,不寒不燥。清热润肺,养阴熄风,补益五脏,滋养气血,平补而润,兼除风热,作用于脾胃,故久服不伤脾胃。
不仅如此,玉竹还有抗衰老及润肤美容的作用。据说,玉竹在古代宫廷女人美容业是非常常用的。
图文来源与网络,无法识别其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